我省猪新品种培育取得里程碑式成果——“川乡黑猪”新品种获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
发布时间:2021-12-07 22:30:41 作者:admin 来源: 四川省农业农村厅
在省科技厅畜禽育种攻关计划、重大科技专项和省农业农村厅财政运行专项等支持下,由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吕学斌研究员团队历经12年攻关培育而成的川乡黑猪新品种于2021年12月1日获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这是我国首个具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父本新品种,也是我省培育的第一个猪新品种,填补了我国无自主知识产权父本新品种的空白,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商品猪生产中外种猪作为父本的垄断局面,对于打造生猪种业“华系芯片”,提升我国核心种源自给率和核心竞争力,引领现代特色优质猪肉产业发展,推动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与利用具重要的战略意义。
川乡黑猪公猪 川乡黑猪母猪
川乡黑猪是利用我国特有的珍贵遗传资源藏猪和引进猪种杜洛克猪作为育种素材,采用BLUP法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现代育种技术育成的父本新品种,其被毛黑色,肉质优,生长快,瘦肉率高,抗病力强,特色鲜明。在川乡黑猪新品种培育过程中,攻克了毛色和肌内脂肪含量基因精准预测和鉴定技术,并用于育种实践,显著提高了选择效率,加快了育种进展。还破解了长期困扰我国地方猪种不能大面积推广利用的技术瓶颈,使川乡黑猪用作终端父本生产含本地猪血缘的三杂商品猪肉质、瘦肉率和生长速度三者间达到有机平衡,满足了人们对优质美味猪肉消费市场的需求,将有力推动我国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川乡黑猪肉
我国地方猪种为什么难以大面积推广利用,其原因在于其与杜洛克或巴克夏进行二元杂交生产商品猪,能保持地方猪优良的肉质口感风味,但瘦肉率仅53%左右,膘太肥;若进行三元杂交生产商品猪,瘦肉率可达56-58%,背膘适宜,但肉质下降明显,且毛色分离严重。归根结底,缺乏适宜的优质、高效的终端父本品种。川乡黑猪瘦肉率63.43%,肌内脂肪含量达3.52%,与生产中被广泛用作父本的国外猪种杜洛克猪生产效率相当(杜洛克猪瘦肉率64.22%),但肉质更优(杜洛克猪肌内脂肪含量2.88%),用其代替杜洛克作为终端父本,与巴本母猪杂交生产商品猪,肌内脂肪含量可达3.5%以上,瘦肉率约57%,被毛全黑,肉质优良,肥膘适中,适合优质猪肉的市场需求。“利用是最好的保护”,川乡黑猪为地方猪利用打开了“一扇窗”,克服了制约地方猪有效利用的瓶颈性技术难题,开辟了地方猪高效利用新路径,在目前地方猪种保护与利用和优质肉猪生产中具不可或缺的作用。川乡黑猪还可作为终端父本与外种猪杂交,显著改良商品猪的肉质性能,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原文链接:http://nynct.sc.gov.cn/nynct/c100626/2021/12/6/ce0f5a5894e14c0aa611f23e212bb0ee.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