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种植时评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种植发展

稻鱼鸭共生:中国西南山区农耕文化的千年传承

发布时间:2024-11-08 16:18:14 作者:liuyijia230712   来源: 新华网

  10月21日,在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占里村,人们从“晒秋”禾晾架旁走过。新华社发(吴德军 摄)

  新华社贵阳11月5日电(记者吴思、杨焱彬)1400多年来,中国西南贵州省从江县的少数民族群众,坚守着稻鱼鸭共生的传统农耕文化。如今,这一农耕传统已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农业景观。

  占里村四面环山,现在居住着190户800余名侗族村民,是从江县开展稻鱼鸭传统农耕方式的主要区域之一。由于当地耕地资源有限,村民因地制宜,探索形成了这一独特的农耕方式,并将其代代相传。

  占里村的村民常在谷雨时节播撒稻种,待秧苗长大后就移栽到水田,同时也将鱼苗一并放入田中,等到鱼苗生长至两三指宽时,再投放小鸭子。

  从江县农业农村局畜牧水产站工作人员吴国平说,侗家人根据不同物种的生长特点,精准地把握时机,节约土地资源,有效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稻田为鱼和鸭的生长提供了生存环境和饵料,鱼和鸭在稻田觅食的过程中,翻松了田泥,为稻田清除了害虫和杂草,产生的粪便为水稻提供了养分,实现了物种互利共生。

  2011年,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入选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种植一季稻,放养一批鱼,饲养一群鸭。秋收时节,侗家人便可在同一片土地上收获金黄的稻谷、肥美的田鱼和鸭子。

  10月21日,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占里村的“晒秋”禾晾架。新华社发(吴德军 摄)

  记者近日在占里村采访看到,层层叠叠的梯田里挂满了金黄的稻穗,丰收的稻谷晾晒在村寨旁一排排禾晾架上,禾晾与侗寨房屋相映成景。

  稻鱼鸭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当地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农业生态景观,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摘禾抓鱼,拍照“打卡”。

  来自荷兰的游客迈克·戈特,从20世纪90年代起就到贵州旅行,时间宽裕时,她一年会到贵州游玩两到三次。旖旎的自然风光、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让她对贵州赞不绝口。

  戈特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二次到占里村,当地的农耕智慧让她深受震撼。她很欣喜地看到,中国的传统农耕方式能够延续千年,帮助当地实现生产生活和环境保护协同发展。尽管和当地群众语言不通,她仍然能感受到当地人的热情友好。

  家乡的发展也鼓舞着在外务工的年轻人。37岁的侗族小伙吴春光过去是一名货车司机,看到家乡的游客越来越多,2017年他决定回到占里,把自家的房子改造升级,经营一家餐馆。

  如今,吴春光在家每年就有近10万元收入,还方便照顾老人和小孩。今年国庆假期期间,餐馆一天最多接待有20余桌来自省内外的游客,香禾糯、从江田鱼等农产品也供不应求。

  吴国平说,近年来,从江通过推动种质资源保护,注册“从江香禾糯”“从江田鱼”商标,明确保护区域等方式,大力推动稻鱼鸭产业的保护与开发,提升产品附加值,在传承传统农耕文化的同时,拓宽村民们的致富路。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投稿服务| 本网招聘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种植时评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种植时评网 zz-sp.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1019690号-122

联系电话:010-53387132 15311203816 010-56212746 15311203807 010-56212739
监督电话:1326973820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xcgbfz@163.com  客服QQ:3610847436 通联QQ:3504475633